在"中国制造2025"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,南京作为长三角智能制造核心城市,已培育出国睿信维、金恆科技等一批领军企业。这些企业针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痛点,推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定制化解决方案,形成了具有南京特色的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开发体系(见图1)。
本指南聚焦的解决方案,深度融合数字孿生、工业物联网、知识工程等先进技术,通过"1+N"产品架构(1个技术开发框架平台+N类工业应用),为企业构建覆盖研发、生产、保障、管理全流程的智能系统。相比通用型工业软件,该方案通过模块化定制开发,可快速适配航空航天、装备制造、汽车电子等不同行业场景需求,实现效率提升30%-50%的显著效果。
(1) 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
系统通过REACH.PLM平台构建产品数字主线,实现从需求分析→协同设计→工艺仿真→生产制造→运维服务的全流程数据贯通。典型案例显示,某航天研究所应用后,型号研制周期缩短40%,设计变更减少65%。其特色在于:
(2) 智能决策中枢
系统内置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,具备:
(3) 车间协同作战系统
不同于传统MES,该系统创新采用"数字工单+AR终端"模式:
(4) 数字孪生工厂
构建包含物理实体、虚拟模型、服务系统的三重架构:
(5) 军工级安全保障
采用"纵深防御"体系:
优势1:深度贴合业务场景
通过"需求调研→原型设计→迭代开发"的定制流程,确保系统与企业现有SAP、PDM等系统无缝对接。某厨具企业案例显示,定制开发后订单交付周期从45天缩短至28天,库存周转率提升120%。
优势2:自主可控技术底座
采用国产化技术栈:
优势3:柔性扩展架构
通过"积木式"组件设计:
优势4:智能进化能力
配备机器学习平台实现:
优势5:生态协同网络
构建"1+N"合作体系:
优势6:全周期服务保障
提供"软件+服务"组合:
场景1:复杂装备研制
某雷达研究所应用后:
场景2:离散制造升级
汽车零部件企业案例:
场景3:流程工业优化
某化工企业应用成果:
1. 诊断评估阶段(1-2月)
2. 方案设计阶段(2-3月)
3. 开发部署阶段(4-6月)
4. 运维优化阶段(持续)
对于年产值5亿以上的制造企业,建议选择"标准版+定制开发"组合,首年投入约300-500万元,可实现ROI 200%+。系统支持云端SaaS和本地化部署,提供30天免费试用(访问www./trial申请)。
南京解决方案已通过:
随着工信部《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(2025)》实施,该方案将持续融入数字主线、生成式设计等创新技术,助力企业向"卓越级智能工厂"迈进。